宁夏新闻网讯(记者尤天竹文/图)7月1日,来宁访问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生态和自然资源部政府官员和农林专家一行6人,先后来到宁夏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宝丰农光一体化产业基地,参观考察宁夏防沙治沙工作,交流荒漠化防治技术,探讨防沙害用沙利之道。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宁夏林业和草原局相关人员陪同考察。
哈萨克斯坦代表团一行首先来到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大柳毛子沙窝治沙基地。在这里,曾经满目荒凉的沙丘已经铺上了“绿装”,柠条、花棒、沙拐枣等20多种植物长势旺盛、生机盎然;轻风吹拂,传来远处的虫鸣鸟叫之声,令人心旷神怡。代表团一行通过翻译人员,详细询问白芨滩防沙治沙的好经验、好做法,并拿起铁锹学着扎草方格,亲身体验治沙的不易、由衷赞叹白芨滩治沙的丰硕成果。
70多年来,三代白芨滩人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累计治沙造林68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1.6%,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扩,保护了黄河、银川河东地区的生态安全,成为精准治沙、科学治沙的典范,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在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讲解员向哈萨克斯坦来宾介绍了展馆传承防沙治沙历史、展示防沙治沙成就、推广防沙治沙技术、总结防沙治沙经验、宣传治沙英雄先进事迹、普及防沙治沙科普知识等主要内容,引起了代表团的浓厚兴趣,纷纷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交流经验。
在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的宝丰农光一体化产业基地,种在沙地上的一行行枸杞枝繁叶茂,已经成熟的头茬枸杞红润饱满。枸杞树上方,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整齐划一,随着太阳的移动而自动转向。看着眼前“下方种林草、上方发绿电”的场景,采摘品尝着鲜甜的枸杞果,代表团成员纷纷赞赏和肯定这种“变沙害为沙利”的农光一体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宝丰农光一体化产业基地于2017年建成运行,光伏面积3万余亩,年发绿电17亿度,使区域植被覆盖率从30%提高到85%以上,实现土地资源复合利用;同时基地内种植枸杞等作物,借助滴灌等技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宁夏积极推动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成功引进并实施了德国、日本、韩国及世界银行等国家、国际金融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林草国际合作项目24个,争取国际资金9.4亿元(人民币),累计治理荒漠化土地230多万亩。2019年,宁夏林草局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我国首个省级林草部门与联合国相关组织共同成立的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2024年5月,续签后全面开启双方第二个5年合作新里程,先后举办了5届荒漠化防治技术与实践国际研修班,72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262名国际人士来宁考察学习荒漠化防治经验。2024年12月,宁夏应邀参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首次在联合国舞台上宣传推广了宁夏荒漠化防治技术和经验。
2025年6月17日,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落户宁夏。此次邀请哈萨克斯坦代表团来宁考察访问,是落实与中亚国家防沙治沙合作在宁夏的首次行动,双方通过交流治沙经验、探讨治沙技术,为下一步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展开合作打下了基础。
下一篇:没有了